發布日期:2013-09-18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礦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確保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總理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問題,加大磨粉機等加工機械的技術提升,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應作為主要的戰略性任務來抓”。
一、我國礦業發展已陷入資源短缺的窘境
近20年來,我國進入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長,現有的資源儲備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早已到了’’寅吃卯糧’’的不可持續發展境地。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礦產品的需求量將再增加一倍,而國內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僅能滿足需求的1/3,如果沒有新的資源儲備,大宗礦產品將會主要依賴進口,并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進口國。
雖然經濟全球化、多元化為我國進口礦產資源提供了有利渠道,但霸權主義和扼制中國’’和平崛起’’的勢力依然強大,跨國公司的兼并重組強化了對全球礦產資源的壟斷,使我國的資源保障體系面臨嚴重的威脅。更為嚴峻的是,我國600多座大中型礦山有2/3已經進入中、晚開采期,老式磨粉機等設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工藝,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近年內相繼閉坑或轉產,近千萬工人下崗,極大地增加了社會負擔和不穩定因素。如果不能盡快提供新的后備資源,’’四礦’’問題將會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快速發展。
二、深部找礦工作緊迫、難度大
如何確保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已成為國家長期的重要戰略任務,2002年10月15日,***總理在中國地質工作5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要在市場需求和有資源潛力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努力探尋新的接替資源。
我國礦產資源接替基地面臨的主要找礦難題是:老礦山深部和各類隱伏區的探礦難度大,急需先進、高效的理論和技術方法指導深部找礦。
目前,我國大部分金屬礦山位于地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探查和開采深度均停留在500米以上范圍。而500米深度以下,不僅地質構造環境復雜,加大了找礦的難度,而且原有的探測儀器分辨率不高等諸多技術問題,更是嚴重影響了對深部資源的勘查開發。最新的成礦理論研究和深部定位預測驗證結果均表明,地下500~1500米深度見礦范例眾多,表明我國大陸深部蘊藏著潛力巨大的礦產資源。如何準確、有效地開展深部定位預測,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研究任務。
三、選準突破口,攻深找盲,效果顯著
作為國家級科研單位,必須急國家之所急,為國家目標服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首先選擇了深部找礦潛力巨大的膠東金礦作為突破口,發揮中國科學院多學科的綜合技術優勢,開展隱伏礦深部定位預測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究。
近5年來,將主要研究目標鎖定為“隱伏礦深部定位預測技術”。在涂光熾院士“向科技要黃金”和劉光鼎院士“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的思想指導下,以國家需求為主攻方向,與不同地區的金屬礦山企業緊密結合,在金屬礦床的成礦機理、綜合觀測技術、資料處理與解釋、院地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并將成套或單項技術向其它礦種推廣,創新工藝、提升磨粉機技術,做到了“理論上有創新,技術上有突破,儲量上有貢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取得了“隱伏礦深部定位預測技術集成及應用”這一具有重大顯示度的科研成果,充分體現了“前瞻性”、“示范性”的特點,相關成果已經在國內外產生了實質性的重大影響,并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