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10-08
作為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的合伙人,張勵(化名)最近有些郁悶。
他兩年前投資的一個風電設備項目由于資金鏈緊張,前幾天提出,希望他所管理的基金能參與新一輪的融資,否則企業可能撐不過明年。
面對國務院警告風電設備產業已嚴重過剩的現實,繼續追加籌碼還是止損抽身?對于張勵來說,是一個難以選擇的命題。
與太陽能光伏熱潮相似,風電設備企業突飛猛進的背后也深深刻下了風險資本助推的印記。特別是2007年中比基金等聯合投資的金風科技成功上市之后,其登陸深交所首日便沖高至160元,PE高達400倍的輝煌業績更是刺激了大批資本前赴后繼的涌入這一新興領域。
而現在,在轟轟烈烈的風電項目爭奪戰之后,除少部分殺出重圍的佼佼者之外,大部分風電設備的投資者們面臨的是與張勵相似的困境和尷尬。
“這2年時間,我們與其他投資人一起先后投下去三四億,但企業產品出來后就只做了幾個小風場的項目,而且后期維護成本特別高,可以說就是賠本賺吆喝。但現在如果不再繼續給它輸血,前期的投入可能就將打水漂。”張勵說。
事實上,2006年時,張勵就開始關注到風電產業。那時無錫尚德剛剛在紐交所上市,新能源概念正被熱炒。而國家發改委1204號文件明確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以上,否則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開始看了幾個風電設備項目,總體感覺是技術還不太成熟。”張勵發現,風力發電設備整機企業大多是從以前做電力相關設備的廠家轉型而來,基本是照搬丹麥、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機型,但由于國內相關技術人員的缺乏,導致產品質量并不穩定。
然而,不久之后,風電設備投資開始飛速升溫。
“當時一個500KW的小型風電機組,成本大約300萬到500萬不等,可以賣出800萬到1000萬的價錢,而且由于有70%的國產化設備的要求,當時只要能有產品下線的廠家,基本上都能拿到訂單。”正是在這樣狂熱環境的刺激下,張勵開始加快尋找合適的風電項目。
“我們開始想找一些產品相對成熟的廠家,但增資進入的門檻都是好幾千萬甚至上億起,而且往往有幾家甚至幾十家投資機構在盯著互相哄搶,價格抬得很高,再三考慮之下,我們還是決定把目光放在還在試制階段的公司。”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勵終于成功投資了一家風電設備企業,“當時考慮到這家公司直接與海外公司合作,技術上相對會有保證些”。
熱潮之后的尷尬
投資后過了大半年,產品終于下線了。然而,作為企業董事的張勵還沒高興多久,麻煩便接踵而來。
首先是質量不穩定。由于風機直接引進海外機型,而中國的風場環境卻與國外有很大不同。按照正常的情況,樣機至少要經過春夏秋冬一年時間來進行測試,才能正式安裝運營。然而,在交貨期的壓力下,只匆匆檢測了兩個月就開始了安裝。
“由于內蒙古等地的風速比引進設備生產線的歐洲國家大很多,所以葉片很容易壞掉,加上一些國產的零部件很容易損壞。雖然賣風機有不錯的利潤,但加上后期的維護基本上就沒錢賺了。”張勵說。
很快,小型風機逐漸沒有了市場,幾乎所有的風電整機企業都在向大機型邁進,1兆瓦、2兆瓦、甚至3兆瓦以上。顯然,不研制大機型就跟不上潮流,而要向大機型邁進就需要更大手筆的投資。
此外,由于風電設備企業越來越多,開始相互壓價,利潤已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加上電力設備回款比較慢,所以企業現金流一直很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張勵又聯合其他幾家投資機構追加了上億元的投資。
“其實進入這個行業后才發現,企業賺錢很困難,一方面是由于競爭加劇,利潤越壓越低,另一方面是后期更換零部件等維護成本特別大。”張勵說,“這樣算下來,沒有大規模出貨,也就是說沒有進入發改委特許招標名單的企業根本就沒法賺到錢。而且由于企業多次融資,我們當初投資的股權也被稀釋了很多。”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擠進發改委的特許招標。”張勵說,只有擠入特許招標的企業,或許才能成為此次洗牌后能夠剩下的20%,“否則可能就只能等著更強勢的企業來整合了”。
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6期風電特許權招標結果,除華銳、金風、東汽三巨頭外,湘電股份、浙江運達、廣東明陽也首次入圍。
“從未來大趨勢來看,由于企業越來越多,肯定還會有一些企業能進入特許招標名單,但空間已經不大。”海證券分析師李新渠說。
湘電集團董事長周建雄則對記者表示,“未來進入特許招標名單的企業在8家左右屬于合理范圍,這樣既能保持適度的競爭,又不至于競爭過于激烈,從而傷害到整個行業的發展。”
S形發展曲線?
促進產業發展與導致產業過剩,風險投資追逐所帶來的這兩大效應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如影隨行。
事實上,目前國內公認的風電整機前三甲中,除東方電氣屬央企外,大連華銳風電與新疆金風科技背后都有風險投資的支持。
其中,本土創投元老闞治東管理的東方現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投資的華銳電氣,已是國內最大的風電設備生產商。
“我對風電行業依然看好,作為新興行業,初期市場出現過熱現象是在所難免的,只有經過痛苦的洗牌后,存活下來的風電企業的產品才能真正經受市場考驗。”闞治東說,從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來說,大部分企業都會經歷一個倒轉90度的“S”曲線發展過程,這是合理的。
“肯定有一天,風電成本要低于火電,所以風電行業的真正爆發性增長期還沒有到來。”闞治東信心滿滿地說。
所謂“S”曲線,是指新興產業在剛誕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時投資者蜂擁而入,使市場泡沫開始累積。在經歷短暫繁榮后,由于產品、市場等原因,新興產業將出現行業洗牌。一些活下來的企業將突破前期瓶頸獲得飛速發展。此后,隨著行業逐步成熟,利潤將逐步趨于穩定并下降。
顯然,目前國內風電設備行業已經進入到S曲線的低谷期。
“行業出現大整合已在所難免。”李新渠說
“我們下去看項目時發現,幾乎江蘇每個沿海地級市都提出要打造風電設備產業園,除十來家整機企業外,配件企業也已有幾十家。”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一位人士說,但真正有自有創新技術的企業還是太少,基本上都是對國外技術的模仿。
“風電設備投資的一個特點是,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屬于大投入大回報的典型,由于資金需求大,風電設備企業一般都會進行多次融資,且數額較大,所以整機企業背后往往都是好幾家投資人組成的聯合投資團。”上述人士說,“對于這樣的大項目,一旦失手,對于投資人來說肯定是損失慘重。所以,對于難以為繼的項目,投資人肯定會希望被收購以挽回部分損失,從這個角度來說,相信風電整機領域接下來很快會出現一些并購案子。”